Second slide

观测图鉴(九)|山斑鸠、珠颈斑鸠

日期:2025/11/19 4:37:20 人气:97

    公园里,我们常能看到所说的“野鸽子”,那或许就是公园的常驻“居民”——山斑鸠与珠颈斑鸠。这两种近亲鸟类常被混淆,但只要掌握几个小诀窍,就能轻松分辨它们的“身份标识”。


山斑鸠中等体型(27~35cm,比珠颈斑鸠稍显壮实,整体呈灰褐色,颈部环绕黑白色斜条纹,肩羽和翅上覆羽点缀着赤色鳞状花纹,阳光下像撒了一把金粉;尾羽端部蓝灰色,中央尾羽呈深褐色,飞行时展开如一把镶边折扇。


珠颈斑鸠体型略小(30cm左右),整体粉褐色,体态更显轻盈,是公园中最常见的“野鸽子”亲戚。后颈有一块黑色块斑,缀满白色珍珠状圆点,宛如戴着一条精致的“珍珠项链”,这是它名字的由来;尾羽外侧端部有宽大的白色斑块,飞行时展开如“白边剪刀”,十分醒目。

山斑鸠偏爱树林稠密、人迹较少的环境,冬季更活跃,常三五成群栖息在落叶乔木上;白天在地面觅食,以植物种子、果实为主,走路时头部一探一探,像在“点头问好”。叫声节奏为“咕咕——咕——谷”,前两声短促沙哑,后两声拖长且圆润。珠颈斑鸠高度适应人类环境,全年可见。清晨和傍晚在草地“散步”,啄食草籽、谷物,偶尔吃少量蜗牛,遇到人类靠近会不紧不慢地踱步离开,自带“淡定气质”。叫声是最熟悉的“咕-咕咕-咕咕”,节奏短促有力。

山斑鸠和珠颈斑鸠均被列为国家“三有”保护动物(有重要生态、科学、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),受《野生动物保护法》保护。下次漫步运河湾公园时,不妨带上这份“斑鸠识别指南”,在杨树林听“二维码围脖”的沙哑长鸣,在草坪找“珍珠项链”的点头鞠躬——这对“鸠中姐妹花”正用自己的方式,为公园谱写着生动的自然乐章。

上一个:观测图鉴(八)|喜鹊、灰喜鹊

下一个:观测图鉴(十)|白头鹎、乌鸫